报告人 | 所属单位 | 报告题目 |
陈立泉院士 |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| 电动船舶与低空经济 |
孙世刚院士 | 厦门大学 | 锂氧电池体系研究 |
张久俊院士 | 福州大学 | 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与科技挑战及对策 |
欧阳明高院士 | 清华大学 |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的三次变革:安全电池、智能电池与固态电池 |
陈忠伟院士 |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| 题目待定(锌金属电池方向) |
周豪慎 | 南京大学 | 新体系电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|
刘兆平 |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|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电压衰减起源和解决策略 |
尉海军 | 北京工业大学 | 富锂锰基材料关键问题思考 |
彭栋梁 | 厦门大学 | 题目待定(富锂正极材料方向) |
杨勇 | 厦门大学 | 储能锂离子电池老化失效机制研究 |
胡炳文 | 华东师范大学 | 锂电池中的磁共振:从核磁共振到顺磁共振成像 |
滑纬博 | 西安交通大学 |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氧化还原机制研究 |
乔羽 | 厦门大学 |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层错研究 |
侴术雷 | 温州大学 | 题目待定(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向) |
李丽 | 北京理工大学 | 题目待定(电池材料回收与再生) |
陆俊 | 浙江大学 | 题目待定(正极材料方向) |
马吉伟 | 同济大学 | 题目待定(正极材料方向) |
白莹 | 河南大学 | 多场耦合构筑二次电池功能化界面 |
胡勇胜 |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| 题目待定(钠离子电池方向) |
王敏 |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 | 题目待定(锂资源方向 |
铃木亮由 | 爱发科 | 题目待定(金属锂箔方向) |
贺艳兵 |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| 题目待定 |
杨全红 | 天津大学 | 题目待定 |
郭玉国 |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| 题目待定(氧化亚硅负极材料方向) |
李晶泽 | 电子科技大学 | 锂碳复合材料作为高比能负极的研究 |
颜蔚 | 福州大学 | 高倍率异质结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
孙洁 | 天津大学 | 题目待定(磷负极方向) |
李永伟 | 安迈特科技 | 题目待定(复合集流体方向) |
伽龙 | 华中科技大学 | 题目待定(复合集流体方向) |
艾新平 | 武汉大学 | 电池反应控制技术 |
夏永姚 | 复旦大学 | 低温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 |
明军 |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| 电解液及分子界面模型 |
黄佳琦 | 北京理工大学 | 高稳定金属锂电池固液界面研究 |
赵玉峰 | 上海大学 | 高倍率耐低温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 |
郭向欣 | 青岛大学 | 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固态电池 |
马君 |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 | 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征集界面失效机制与解决策略 |
梁剑文 |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广东分院 |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设计及其电池 |
王建涛 | 国联 | 硫化物(卤化物)基全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开发 |
李帅 | 南方科技大学 | 新型反钙钛矿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|
郑云 | 福州大学 | 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构筑及界面行为研究 |
许晓雄 | 南方科技大学 | 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与产业化进展 |
连芳 | 北京科技大学 | 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界面稳定耦合调控策略 |
张桥保 | 厦门大学 | 硅基固态电池和新型固态电解质研究 |
谢佳 | 华中科技大学 | 题目待定(电解质方向) |
张强 | 清华大学 | 题目待定(人工智能设计电解液方向) |
高学平 | 南开大学 | 题目待定(锂硫电池方向) |
王久林 | 新疆大学 | 硫化聚丙烯腈(SPAN)正极材料 |
左银泽 | 福州大学 | 锂硫电池催化剂电子结构理性设计及SRR催化化学 |
孙峙 | 中科院过程所 | 动力锂离子电池短流程循环利用技术路径探讨 |
李驰麟 |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 | 题目待定(氟电池方向) |
崔光磊 |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 | 硫化物基全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展 |
施思齐 | 上海大学 | 算法-数据-知识互利共生推进电化学储能材料设计 |
李莹 | 北京理工大学 | 钠离子电池硅/碳负极材料及界面 |
余创 | 华中科技大学 | 功能型硫银锗矿电解质设计合成及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构筑 |
冯鑫 |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 | 碳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局域结构设计及储钠机制 |
吴凡 |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| 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展 |
徐林 | 武汉理工大学 | 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微纳结构与界面调控 |
王凯 | 中国科学院电工所 |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 |
温珍海 |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 | 题目待定 |
洪子健 | 浙江大学 | 金属基电池的相场模拟 |
胡国荣 | 中南大学 | 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|
张学全 | 北京当升科技 | 高能量密度锂电/钠电正极材料的进展、挑战与机遇 |
罗飞 | 天目先导 |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进展 |
王青松 | 中国科技大学 | 题目待定(电池燃烧方向) |
欧阳楚英 | 宁德时代新能源 | 宁德时代21C实验室基础研究与创新 |
吴凯 | 宁德时代新能源 | 题目待定(动力与储能电池发展方向) |
来小康 |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|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几个关注点。 |
慈松 | 清华大学 | 数字能量处理与计算技术对电池性能的影响:从材料到系统 |
王芳 |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院 | 题目待定 |
--
--
--
--
主办单位:
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
北京理工大学
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指导单位:
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
承办单位:
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
支持单位:
清华大学
北京大学
上海大学
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
Energy Material Advances期刊编辑部